另類「陸客」偷渡基隆 危害軟絲產房
近年來海洋垃圾的問題越來越嚴重,使得軟絲、小丑魚等海洋生物可以產卵、成長的空間越來越少,而在基隆番仔澳灣,經自發淨灘的民眾統計發現,海上來自中國的垃圾量越來越多,也是值得追蹤的現象。
為挽救這些海洋寶貝的家園,長期與基隆長潭里社區以及潛水志工合作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(籌備處)昨日發起「清淨海洋寶貝家園暨小丑魚放流」第一梯次活動,安排課程讓民眾了解萊氏擬烏賊(軟絲)產房繁殖設施的布設過程及成效,另外也邀請民眾一起編制竹叢,讓未來的潛水志工放入海中,以利軟絲能放心產卵、健康成長。
此一活動是海科館「設置萊氏擬烏賊(軟絲)產房與繁殖設施研究暨教育活動計畫」第3年的推廣教育活動。海科館助理研究員陳麗淑表示,此計畫自 2008年起至今,共施放44叢竹子(880枝竹子),成功紀錄到6萬條的卵串,每個卵串有8個卵估算,約有48萬尾小軟絲孵出來,增加了當地的軟絲資源。
陳麗淑表示, 1997年美國海洋學家莫爾發現,北太平洋上漂流著約有兩個美國那麼大的垃圾堆,海上垃圾包羅萬項,但9成都是不可分解的塑膠物料,大約5分之1是從船上或鑽油平台上扔到海裡,其他都來自陸地。目前這片海上垃圾引起科學界的注意,想了解它對生態系統及人類健康的影響;目前,海科館也正進行類似的研究,因此昨日也邀請民眾淨灘之餘,協助記錄岸上的垃圾數量與種類,讓科學家分析其對海洋環境的影響。
海科館於今年1月起發動海科館及長潭社區志工,每月1次2小時在鄰近的長潭里海岸進行淨灘,抽樣調查當地海岸廢棄物的現況。
根據統計,這項工作至今5個月,累計已撿到10989件垃圾,重達298.3公斤;這還是扣除基隆市環保局每週2次在長潭里海灘淨灘的結果,短短約 0.79公里的海岸,估計平均每個月至少有約250公斤重的垃圾。
其中最訝異的是,近期中國垃圾出現的數量越來越多。陳麗淑認為,這到底是中國漁船海拋垃圾的結果,還是中國沿岸垃圾在ECFA未簽訂前就乘著海流登陸台灣?答案還需要後續的記錄分析。
照片提供: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助理研究員陳麗淑照片提供: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助理研究員陳麗淑
海科館的潮境海洋中心目前除軟絲復育外,也積極參與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與復育,以及水下關鍵技術與載具的研發。陳麗淑表示,潮境海洋中心近年進行培育小丑魚、珊瑚等數種海洋生物,且有豐碩成果。為使民眾能夠了解及參與生物資源復育的計畫,6月20日將邀請民眾認識小丑魚,並進行小丑魚苗放流。這項活動屬試辦性質,數目只有40尾,期望藉由活動讓民眾認識小丑魚的生態、並進而愛護他們,達到推廣教育的目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