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天抽10小時 每年抽出50萬立方公尺/清淤全年無休 土方無處可去
石門水庫啟用至今不到半世紀,但清淤史已有廿五年。淤泥何處去?一直讓水庫管理單位傷透腦筋。若把清淤視做一場戰役,顯然這是一場勝敗無法操之在己的戰役。
來到石門大壩,湖面上抽砂船轟隆隆的引擎聲,震耳欲聾,全年無休、一天十小時抽砂清淤,保守估計每年可清淤五十萬立方公尺,加上上游義興壩、羅浮橋合計四十萬立方公尺的清淤量,一年可清淤近百萬立方公尺。
「再怎麼努力清理淤積,還是抵不過一場風災。」眼見汛期已屆,北水局長賴伯勳憂心忡忡地說。
水庫下游十三座沉澱池,是從水庫中抽出淤泥的第一個去處。「污濁的泥水」是淤泥來到沉澱池時的最初樣貌,然後,經過少則一年、多則兩年的反覆沉澱、曝曬,泥水成為爛泥、最後成為土方,再由一輛輛的砂石車送往北水局找到的落腳處。
亂棄山邊海岸 成環境殺手
這些土方去處可能是新建的學校,因為操場需要填平;也可能是都市重劃區廣大的土地,因為不少低窪處需要填方。「但最怕的就是,去了不該去的地方,譬如被惡意丟棄在山邊、在海岸,成為環境殺手。」綠色陣線協會常務理事林長茂說。
其實,官方也擔心,因此所有的砂石車都裝上了衛星定位裝置,也從電腦上全程追蹤砂石車行蹤。
但土方體積龐大,合適落腳處實在不容易找,距離石門大壩四十分鐘車程外的桃園新屋海邊,曾上演一段淤泥故事。
前年,新屋鄉公所想填土養灘,向北水局申請了四萬立方公尺淤泥,北水局慶幸淤泥有了去處,欣然配合,林務局也開心,因為淤泥是孕育海邊防風林的沃土。
工程廢土搶倒 清運雪上加霜
不過,填土約兩萬立方公尺時,公所突然喊卡。北水局事後瞭解,新屋鄉公所在申請水庫污泥後,又同意桃園縣府將下水道工程廢土傾倒該處,兩方廢土都來爭地,養灘面積卻只有區區兩公頃,水庫淤泥加上寬頻網路工程土,很快就堆滿了,才會緊急喊卡。
林務局新竹林管處後來發現該處倒了工程廢棄土,僅管新屋海邊的棄土仍以石門水庫淤泥為大宗,公共工程的棄土只佔少部分,但丟棄工程廢土明顯與原申請目的不符,就仍對新屋鄉公所開出了罰單。
瀝青取代淤泥 污染海岸線
記者前往新屋海邊實勘,發現當地沙灘,由廢棄電線桿圍出一片長約兩、三百公尺、寬約三十公尺高灘地,一塊又一塊畫著標線的路面瀝青塊就這樣躺在灘地上,少許綠芽從瀝青堆裡冒出,這個畫面在驚濤拍岸的海邊顯得格外突兀。林長茂哀嘆:「台灣海岸線就是如此被糟蹋掉,林務局不該只是罰款,應要求倒工程廢土者恢復原狀。」
這其實是相當諷刺的一頁歷史,也是淤泥問題常見的僵局。當還在上游集水區時,淤泥本是沃土,人們急著開發,鋪著瀝青的公路就此延伸進了山區,原本牢牢抓著沃土的林木已遭砍除,失去了林木庇護的土石被衝入水庫中,成為淤泥,衝擊,也扼殺著水庫的生命。為了幫水庫保命,淤泥必須離開水庫,但在海邊又碰到了天敵─瀝青。
類似的故事,不斷上演。如果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纏鬥,水庫在文明開發的肆虐下,已然奄奄一息,進退失據的淤泥似乎更看不見勝利的曙光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