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典孩童到12歲為止,都不會收到成績單,老師也不會替孩童們排名。學生們彼此不會互相比較、競爭。學生們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得到第一名,而是超越自己。
和台灣、新加坡、南韓相較,瑞典四年級與八年級學生的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(TIMSS)並沒有那麼亮眼,但根據經濟智庫馬丁繁榮研究所(Martin Prosperity Institute)2011年對全球82國創意指數(Global Creativity Index)評比,瑞典的創意指數名列前茅,北歐的芬蘭和丹麥也在前五名中。
此項調查是以預測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3T:國民科技運用度(Technology)、勞工創造力(Talent)和社會對不同觀點的容忍度(Tolerance)作為評比。北歐的教育系統相當類似,他們的教育體制、上課方式和內容到底有何特別之處,能培養出這樣具高創造力的未來主人翁呢?
自選學校鼓勵多元教育
瑞典義務教育為九年,提供7歲到16歲的學齡孩童就讀。瑞典的教育從課本、午餐到交通都是免費。而父母除了公立和私立學校的選擇之外,還有第三種選擇:自選學校(Free school)。這是由政府補助、民間經營的學校,選讀自選學校的學生和公立學校學生一樣免學費,不需額外支付任何學費,且學生入學非透過考試,不能有任何限制。
瑞典的右翼政府在1992年的教改中實施自選學校,被認為可補充公立學校的不足,提供學生們更多元的教育環境。現今瑞典共有約750間自選學校,占目前總校數的16%,學生人數占總數的12%。這些自選學校規模不大,每間學生人數大約150人左右,但提供了多元選擇,例如伊斯蘭回教徒小學、中文小學、運動小學,也有家長為保存當地沒落小學而接手經營的學校,或是為實施特殊教育理念設立的學校等。
沒有成績單的童年
瑞典孩童到12歲為止,都不會收到成績單,老師也不會替孩童們排名。學生們彼此不會互相比較、競爭。學生們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得到第一名,而是超越自己。此外,和大多數北歐國家的社會主義式教育理念一樣,沒有特別好的資優生,也沒有特別差的學生,人人都重要。
在課堂上,老師經常將精力和時間放在比較落後的學生,而非用來培養頂尖學生,但這在瑞典也曾引起一些辯論。他們擔心表現好的學生,在課堂上反而感到無聊、無法更精進,影響國家未來的競爭力。2006年右翼政府執政後,便修正了左翼政府的教育制度,為優秀學生提供更多不同進修課程的機會。
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各科
對於瑞典這樣一個廣泛接受外來移民的國家而言,尊重多元文化的精神也落實在新住民之子的母語課程中。根據瑞典法規,若孩童來自父或母一方非瑞典語為母語的家庭,政府有義務提供每周90分鐘的母語課程教學。由於每間學校的師資不同,孩童可能要到別的學校才能湊到人數上課,那麼政府也有義務提供孩童接送服務。此外,每位孩童自七歲開始接受每周約兩小時的英文課程。12歲開始,可選讀第二外語。不同學校有不同第二外語的選擇,最熱門的是德語和法語。
瑞典從小就灌輸孩童性別平等的價值觀,並將性別知識融入各個科目之中。例如,在數學課中,孩童們要學會計算女性育嬰假的天數。在課堂上老師也會去討論挑戰傳統性別角色的議題,例如男生照顧寶寶、女生外出工作。孩童們自11歲開始學習性知識的課程,大部分的學校在孩童12或13歲時,教授保險套的使用、性病的緣由和傳染途徑。
下課不准待在教室裡
在瑞典,戶外活動相當重要,就算是在冰天雪地的寒冬中,小朋友下課時也被鼓勵要在遊戲場中玩耍。老師通常不允許學生在下課時間留在教室裡,而是要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。
學校也會安排每學期兩個整天的戶外課程叫「新鮮空氣日」,除了希望學生能遠離城市,呼吸大自然新鮮的空氣之外,老師也帶學生到森林裡學習各種知識,包括採野菇、認識動物、看地圖,以及戶外遊戲。父母也必須幫小朋友準備野餐的便當。此外,瑞典小學相當重視實用與手做教育,占總課程50%的比重,這些課程包括:公民學、體育、音樂、美術、縫紉、木工和金工。
從小開始多元價值和性別平等的教育,造就了瑞典人民對不同觀點的高容忍度;強調手做教育以及從大自然中取材,提升了日常生活中對科技的運用度;尊重個別發展,而非相互比較、競爭的教育哲學,讓多數人能夠盡情發揮自己的天賦。重視價值的培養多過於知識、技能的灌輸,這也許就是瑞典教育能教出高創造力學生的秘密吧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