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ocial Icons

..

Pages

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

美經濟研究「老派建議 」 找最好朋友當伴侶 [結婚對象.選擇.幸福家庭]


新頭殼newtalk 2015.04.05 林介平/綜合報導
根據內政部2013年的統計指出,台灣30到39歲未婚女性平均年增2萬人,突破61萬人次,男女的初婚年齡較20年前晚了3歲,同居比例也大幅提升,婚姻不再是成家的必要條件。
然而,許多研究發現,擁有婚姻者似乎比單身者幸福,問題在於,當女性擁有財務自主權、當照顧子女與成就自我相互衝突,以及家庭角色扮演往往令人精疲力竭等因素,都可能讓婚姻更容易破碎,如何讓婚姻更持久對社會學家而言是一個頗具挑戰的議題。例如,為何有愈來愈多的人不結婚?
在美國,新近發表的一篇經濟學論文,給正面臨生活壓力的人提了一個有些老派的建議,「找最好的朋友做你的配偶。」研究發現,視配偶或伴侶為至交的人,從婚姻中獲得的生活滿足感大約是其他人的兩倍。
紐約時報報導,社會科學家向來知道,已婚人士往往更幸福,但對於這結論是因為婚姻帶來了幸福,還是說越幸福的人越可能走進婚姻,他們意見不一。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(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)新近發表的一篇論文,將婚前的幸福水平作為控制變量。
文章的結論是,婚姻使人們比孑然一身者更幸福,對生活更滿意,特別是在壓力最大的時期,如中年危機。
這篇文章的作者是2名經濟學家,分別是溫哥華經濟學院(Vancouver School of Economics)的約翰•赫利韋爾(John Helliwell)和加拿大財政部的肖恩•格羅弗(Shawn Grover)。他們認為,生活最困難的人從婚姻中的受益最大。「當生活中出現了壓力,有了問題時,婚姻可能是最重要的,」格羅弗說。
原因之一或許是婚姻中的友誼所起的作用。研究發現,視配偶或伴侶為至交的人,從婚姻中獲得的生活滿足感大約是其他人的兩倍。
紐約時報報導,皮尤研究中心(Pew Research Center)稱,當下的年輕人中,有4分之1不會在2030年前結婚,這一比例將是現代歷史上的最高水平。但在受教育較少、收入較低的人群中,未婚和離異都更普遍。受過教育的高收入人群結婚的比例依然較高,離婚的可能性也更小。
友誼的這種影響,似乎源自和一個浪漫的伴侶一起生活,而非法律上的已婚身份,因為它對那些未婚同居的人的影響同樣大。和男性相比,女性從與至交結婚中受益更多,不過女性視配偶為至交的可能性更低。
「相關結果立即引起我的興趣,讓我重新從整體上考慮婚姻,」赫利韋爾說,「或許真正重要的是友誼,並且永遠不要在日常生活的波折起伏中忘了這一點。」
過去半個世紀,婚姻經歷了劇變。從前,就像獲得了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加里•貝克(Gary Becker)所描述的那樣,婚姻是功利的——女性為了找個丈夫掙錢,男性為了找個妻子持家。
在女性社經地位提升之後,婚姻仍然可以在經濟學上解釋為是人們理性選擇的結果。如果現在社會更能容忍離婚或在婚姻中更少羈絆與限制,也許找最好的朋友當伴侶,是讓婚姻更綿長的較佳選擇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 
Blogger Templ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