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台灣文創「軟」實力越來越受到重視,不過每年畢業求職潮中,藝術相關科系的畢業生有6萬多人,人數每年增加,但真正藝術產業的就業人口卻只有17萬,人才多於職缺,而且台灣文創產值和日韓比起來還是差了一大截,台灣藝術家該如何生存?大多數的人轉行,也有人自行創業,盡量在工作和興趣間,找尋平衡。
吊掛在半空中,橘色白色相間,發出微微亮光,這不是一隻蝦子嗎?台灣藝術家的作品,壽司系列,把美食形象融入生活,可以是逗趣的吊燈,也可以是牆上的裝飾。
克服木頭的堅硬質感,彎曲的木屋叫做大洋蔥,還有這間咖啡館,鋪黏在牆上的特殊材質,刮出線條,你畫一筆我畫一筆,民間團體提供展示平台,集結台灣藝術家的創意,但可不是每個學藝術的人,都有舞台發光發熱。
美術補習班負責人張訓慈:「例如再加一點這顏色,會更好看,有沒有,對不對。」
細心教導小朋友上色,台藝大美術系畢業的張訓慈,沒有投入創作領域,反倒大膽創業。張訓慈:「還滿多人直接離開這行業的,去找一個可以專心創作的工作,是最好的,可是這種工作也很難。」
創業很辛苦,但他覺得自己算幸運了,畢竟會創作的人太多,市場太競爭也已經飽和,一年藝術相關科系畢業的有6萬多人,就業人口卻一直都在17萬上下,同樣美術系畢業的沈奕妤當過上班族,把設計的八哥鳥圖案轉印在織品上頭,決定用自己的創意賺錢。
染布坊負責人沈奕妤:「透過設計的方式,讓大家重新看到,這塊土地值得我們關注的部分。」
去年度,台灣文創產業雖然產值有6610億,但只佔生產總值GDP的4.9%,和日韓相比,還差一大截,儘管政府近年大力推廣,也設立不少文創園區,但創意無限,工作職缺卻很有限,在台灣要吃藝術這行飯,真的不容易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